10月24日——25日,美国莫尔豪斯医学院Francis Eko教授、北京农林科学院畜牧所所长刘爵研究员、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程安春教授、吉林大学原校级领导兼农学部部长韩文瑜教授分别莅临我院进行学术报告。报告会在E302会议室举行,由院长马金友主持,我院教师代表和研究生代表约七十余人参加了会议。
Eko教授以《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a VCG-basedchlamydia vaccine》为题,展示了他们团队在基于VCG系统构建的衣原体疫苗研究中取得的成果。VCG是霍乱弧菌的细胞包膜,通过克隆lysis基因,转化入霍乱弧菌,诱导菌体出现lysis通道,使细胞内容物流失,保留的VCG部分具有原细菌的免疫原性,能够在没有外加佐剂的情况下诱导免疫。以获得的VCG为载体,Eko教授团队构建了重组疫苗,并对所构建的疫苗的表达、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保护性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证实VCG疫苗具有免疫记忆,能够诱导长期的保护性免疫,与不同的衣原体血清间具有交叉保护,展现了VCG疫苗平台的优势。
刘爵研究员以《Pathogenesis of several emerging viral diseases in livestock and poultry》为题,展示了他们团队对几种畜禽新发病毒性疫病的研究及取得的成果。首先,刘教授介绍了我国禽偏肺病毒的流行情况,展示了他们课题组在禽偏肺病毒C型致病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接着,刘教授又重点解释了围绕猪皮炎肾病综合征病原的误区,学界一直认为导致该病的病原是圆环病毒2型,但是他们通过一系列实验证实PCV3型才是该病的真正病原,并造出相关动物模型。最后,刘教授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们在猪塞尼卡谷病毒和禽腺病毒4型的研究进展,对新发病毒病的发病进程、致病机理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引得师生听众的阵阵掌声。
程教授以《鸭疫里默氏菌自然转化现象的发现及初步应用》为题,为大家展示了他们团队利用鸭疫里默氏菌的自然转化特点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自然转化是很多细菌自然存在的一种现象,在细菌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均可以发生,优先摄取自身DNA。基于鸭疫里默氏菌的自然转化现象,程教授团队建立了一系列基因编辑方法,能够对基因进行快速的缺失和去除抗生素无痕缺失,或者对基因组进行点突变,构建了不同的缺失平台,为后续各个基因的功能研究及应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韩教授以《噬菌体裂解酶的研究进展》为题,介绍了噬菌体的发展历程和他们团队在噬菌体裂解酶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噬菌体是寄生于微生物的一种病毒,通常研究的是寄生于细菌的噬菌体,在治疗人的细菌感染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尤其是细菌耐药性的出现,使得噬菌体疗法成为应对细菌耐药性的举措之一。但是,噬菌体也存在宿主范围窄,纯度不高或易引发过敏反应等一些问题,围绕这些问题,韩教授团队针对噬菌体的裂解酶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获得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噬菌体GH15和屎肠球菌噬菌体IME-EFm5的裂解酶,并分别对其结构进行解析,揭示了其发挥高效抗菌作用的机制。裂解酶比噬菌体的抗菌谱有所扩展,安全易改造,是非常有前途的潜在抗菌剂。
10月24日上午,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张健研究员在新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以“夯实粮改饲研发基础,助力肉牛产业发展”为题,与我院师生进行学术交流,会议由副院长贺永惠主持。
粮改饲,是农业部开展的农业改革,主要引导在适合种优质牧草的地区推广牧草,将单纯的粮仓变为“粮仓+奶罐+肉库”,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张健研究员首先介绍了肉牛产业的发展概况、机遇与挑战,分析了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评价、创新、栽培技术及示范基地等“粮改饲”研发基础,探讨了肉牛的良种繁育、营养调控、疫病防控、标准养殖、饲草栽培等关键技术,最后提出了引进良种扩大纯繁、严格选育提纯复壮、优化粮改饲模式、优化农田与草地系统耦合布局、提升科技支撑水平、加强疫病防控与质量安全监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肉牛产业发展的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