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2013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学位办〔2013〕20号)精神,我校2013年继续招收“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45名。具体事宜如下:
一、招生专业
学位名称
及代码
|
招生专业名称
|
招生专业代码
|
招生名额
|
招生学院
|
职业学校
教师
在职攻读
硕士学位
920100
|
食品科学
|
083201
|
45
|
食品学院
|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
083203
|
食品学院
|
作物遗传育种
|
090102
|
生命科技学院
|
果树学
|
090201
|
园艺园林学院
|
蔬菜学
|
090202
|
园艺园林学院
|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
090706
|
园艺园林学院
|
临床兽医学
|
090603
|
动物科学学院
|
二、报考条件
2010
年
7
月
31
日
前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并取得毕业证书(一般应有学位证书);在职业学校从事2年以上教学工作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在职教师,或在省、地、市级职教教研室(研究所)从事3年以上教研工作的研究人员。
职业学校指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等;高等职业学校包括专科层次的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推荐意见。
三、考试科目
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GCT)、政治理论、专业考试,共计3门。
GCT实行全国联考。试卷由语言表达能力测试、数学基础能力测试、逻辑推理能力测试、外语(语种为英语)运用能力测试四部分构成。满分400分,每部分各占100分。
政治理论和专业考试由我校命题。
四、考试时间
GCT全国联考时间为:
2013
年
10
月
27
日
(星期日)8:30-11:30。
政治理论和专业考试在春节前后复试时进行。
五、报名方法和程序
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
1、网上报名
考生于6月20日—7月10日登录全国统一报名网站“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上的“在职联考信息平台”(http://www.chinadegrees.cn/zzlk)进行注册,提交报名信息,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
提交报名信息时,考生须上传本人近期电子照片。该电子照片将在《报名登记表》、《资格审查表》、准考证、成绩单、学位证上使用,须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准备(详见报名网站或我校研究生处网站),可请照相馆等协助拍摄并调整至相应文件大小,不得进行任何修饰。信息平台将自动向照片审核不通过的考生发送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通知其重新上传。
照片未经审核或审核不通过的考生不能进行现场确认。
考生应牢记自己提交信息时产生的“网报编号”,以备在现场确认时使用。
2、网上缴费
2013年全国联考按每人每科80元标准收取报名考试费。
3、现场确认
7
月
12
日
—15日,网上缴费成功且照片审核通过的考生须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符合报考条件的本人最高学位和学历证书原件以及《2013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报名登记表》,到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新校区训练馆(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大道62号,科学大道与瑞达路交叉口东
200
米
路北)核验并确认报名信息。报名信息经考生签字确认后,一律不得更改。
考生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工作,逾期不予办理。只完成网上报名但未在规定时间内现场确认的,本次报名无效,所缴报名考试费不予退还。
4、打印准考证
10
月
17
日
后考生可在“在职联考信息平台”下载打印准考证。
准考证应妥善保管,复试时交验。
六、复试
GCT考试成绩发布后,我校自行确定GCT成绩合格分数线。达到我校GCT成绩合格分数线的考生,可参加我校组织的专业考试。
复试由资格审查、体检、笔试、面试三部分组成:
1、资格审查
达到我校复试要求的考生登录“在职联考信息平台”,下载本人的《2013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由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或档案管理部门)填写推荐意见并在电子照片上加盖公章;将该表与学历和学位证书一并提交我校研究生处进行资格审查。
对于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或提供虚假信息的考生,一经查实,随时取消其报考资格,责任由考生自负。
2、体检
复试时,考生须到我校指定医院进行体格检查。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文件精神,确定考生的体检结果是否符合录取要求。
3、笔试
笔试包括政治理论课考试和专业课考试,均实行闭卷考试。
考生须持联考准考证及身份证件进场考试。
政治理论: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专 业 课: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试题以覆盖一级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主,重点考察考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运用能力。
招生学科、专业
|
专业课考试
科目名称
|
参考书目
|
食品科学
|
食品化学
|
《食品化学》,阚健全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
作物遗传育种
|
普通遗传学
|
《遗传学》,朱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三版,2002
|
果树学
|
果树栽培学
各论
|
《果树栽培学各论》,张玉星,中国农业出版社
|
蔬菜学
|
蔬菜栽培学
各论
|
《蔬菜栽培学各论》,山东农业大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三版
|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
观赏园艺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
《观赏园艺学》,陈发棣、郭维明,中国农业出版社
|
临床兽医学
|
兽医内科学
|
《兽医内科学》,王建华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四版
|
政治理论、专业课成绩不合格的考生不予录取。
4、面试:满分100分,主要对考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外语水平、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试,尤其是考核考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每位考生的面试时间一般不少于15分钟。
七、录取办法
我校自定录取分数线,学校根据考生入学考试成绩择优录取,不进行跨校跨专业调剂录取。
八、学习年限及学费
被录取者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培养,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根据培养方案和学员实际安排集中授课。学生在读期间,一切关系留在原单位,其工资、福利、医疗等均由原单位负责。
学员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由我校颁发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印制的硕士学位证书。
学费为14000元(含课程费、论文指导和答辩费、学位申请费)。分三次缴清:第一年入校时缴纳5000元,第二年7月份缴纳5000元,第三年7月份缴纳4000元。
九、联系方法
学校代码:10467
地 址:河南省新乡市华兰大道东段 研招办
邮政编码:453003
联系电话:0373-3040150(王自良处长)、3693238(郜庆炉部长)、3040873(姚素梅副处长)、3040863(研招办)
电子邮箱:graduate@hist.edu.cn
学校网址://www.kwazuluak.com
研究生处网址:http://yjsc.hist.edu.cn
招生学院联系方式:
招生专业
|
招生学院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食品科学
|
食品学院
|
郭延成
|
0373-3040674、18236193114
|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
作物遗传育种
|
生命科技学院
|
曹银萍
|
0373-3040337、13569892651
|
果树学
|
园艺园林学院
|
周建
|
0373-3040384、15237310051
|
蔬菜学
|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
临床兽医学
|
动物科学学院
|
徐彦召
|
0373-3040718、13937379471
|
学校简介
始建于1949年。现有新乡和百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400亩,校舍面积62万平方米。各类在校生33000多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本科在校生24000人,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兼有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科性的办学格局。设20个二级学院,58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农、工、文、理、法、教育、经济、管理、艺术等9大学科门类。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河南省特色专业和名牌专业,4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5个省级重点二级学科,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现有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等省部级学科平台22个;有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10个;建有国家级现代蜜蜂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建校65年来,共向社会输送了6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182万余册,中外文期刊3650余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亿元。
现有教职工1550人,专任教师1145人,其中博士、硕士生导师175人,“双聘院士”3人,省级、校级特聘教授5人。教授122人,副教授423人;“双师型”教师204人。国家级、省级优秀专家17人。
学校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3项。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
学校大力实施“科技兴校”战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04篇,其中SCI、EI、ISTP收录431篇;获得省部级成果奖37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目前承担“863”、“97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73项,在研经费6200万元。学校培育的百棉系列棉花品种、百农系列小麦品种、百玉系列玉米品种等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校的办学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学校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50余项荣誉称号。
学科简介
1、食品科学
该学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8人,硕士生导师8人。经过多年的积累,该学科已形成了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化学与营养、食品资源开发和利用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食品生物技术方向主要研究嗜酸乳杆菌发酵及益生特性、功能因子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微生态乳制品的开发;研究特种酶类生产与开发、产酶工程细胞快速高效表达、生物酶分子纯化和酶分子选择性活性位点标记等。功能性食品方向主要研究以农副产品及天然产物为原料,对其中的功能因子进行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生理功能评价;研究功能因子的生物富集作用和活性保护方法;结合功能因子提取与分离研究成果,开发新一代功能性食品。食品加工新技术方向主要研究辐射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分子蒸馏技术、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等食品加工高新技术在农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
五年来,获科研成果奖17项,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国家统编教材20部。目前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余项,科研经费700多万元。该学科拥有多种先进分析仪器和设备,总值达1300多万元,实验室面积6430平方米。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2、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该学科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1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1人,硕士生导师9人。
经过多年的积累,该学科已形成了肉品加工及品质控制工程、生物技术与新资源开发、食品营养与安全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肉类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理化特性的变化及其对产品品质的影响;研究超高压、气调等新技术在肉类制品深加工中的应用;利用生物技术对太行山区农产品和微生态乳品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建立特色发酵食品生产过程的全面质量控制体系;研究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中有害因素检验检测技术、动物性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快速检测技术,食品营养保健因子的分离提取制备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
五年来,获科研成果奖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国家统编教材20部。目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以及省部级项目等50多项,在研经费900多万元。该学科拥有多种先进分析仪器和设备,总值达2000多万元,实验室面积6430平方米。与英国雷丁大学、德国汉堡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加拿大荷兰学院、波兰罗兹技术大学等单位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3、作物遗传育种
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河南省重点学科、“双聘院士”和“省级特聘教授”设岗学科。现有“作物分子育种”河南省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杂交小麦”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作物遗传改良”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0年,该学科与美国东卡罗莱纳大学生物系合作共建“作物分子育种与遗传改良实验室”,并投入使用。“棉花育种与分子生物学”团队2010年被评为河南省创新型科研团队,“作物遗传育种创新”团队2007年荣获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教育厅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该学科有5个研究方向:棉花细胞生物学与分子育种、小麦种质资源创新、玉米遗传育种、生物技术辅助育种和小麦蛋白质组学。主要研究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作物育种原理与方法,利用基因重组、外源基因导入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新品种。
学科创始人
黄光正
教授培育的小麦品种“百农3217”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近年来
茹振钢
教授培育了“豫麦32”、“豫麦54”、“百农矮抗
58
”
等系列小麦新品种,其中“百农矮抗
58
”
2008年被省政府推荐为河南省小麦重大专项示范品种,2009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小麦主导品种,2010年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推广1.8亿亩,连续5年成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近3年增收粮食70亿斤;王清连教授培育的百棉1、2、3、5号等系列棉花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近2700万亩,并推广到吉尔吉斯等中亚国家,棉花新品种“985”参加国家黄河流域生产试验产量连续三年第一,新培育的特优长绒棉“百棉长6”填补了我国纺330支以上纱的棉花品种空白;陈士林教授培育的“百玉1号”、“百玉2号”两个玉米新品种分别通过河南、陕西两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些品种推广数亿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近100亿元。
该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硕士生导师15人。
该学科先后获国家和农业部科技成果奖7项,其中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优秀奖1项、二等奖2项,省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近5年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32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2篇;获得国家、省级科研成果8项,主编出版专著、教材18部。目前承担国家973、863、科技部支撑计划等研究课题6项,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项,省级以上研究项目16项,研究经费4000余万元。
4、果树学
果树学学科创建于1975年。上世纪70-80年代我院就曾作为主要完成单位参与了国家山楂资源的调查收集工作;90年代初以来又相继在山楂、李、葡萄、柿等果树的胚挽救技术辅助育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现已成为河南省具有地区特点的果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以及新技术推广与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中心。
该学科现有专职人员1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5人。
本学科有三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方向:主要以河南省特色果树种类(柿、杏梅、核桃、葡萄等)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种质资源收集、性状评价和遗传特性等方面的评价工作。
果树栽培生理方向:重点开展果树作物器官生长发育规律、营养成分动态变化规律、营养成分分析检测、激素调控技术、品质性状相关性等栽培生理问题研究。近5年来在杏梅、红梨等果树的果实发育及营养调控技术方面成效显著。
果树生物技术方向:在原有的传统果树遗传育种的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通过高效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转基因技术的改进等,实现对原有优良品种定向改良。
近五年来,承担科研项目30项,经费1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33篇,SCI、EI、ISTP收录23篇。出版学术著作11部。获科研成果奖17项。
5、蔬菜学
蔬菜学学科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所在的园艺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园艺学实验室为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学科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硕士生导师13人。
该学科现有三个研究方向:
一是蔬菜栽培生理与生态研究。主要在蔬菜种子生理、产品器官形成、蔬菜营养生理、蔬菜耐盐生理、蔬菜生态环境、蔬菜优质高产等方面进行研究。
二是蔬菜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主要以南瓜资源、食用菌资源、地方农家蔬菜资源等资源为载体,开展了种质资源评价创新、园艺植物无性嫁接与杂交、生物技术辅助育种技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三是蔬菜安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主要对蔬菜病虫害综合治理、硝酸盐和重金属污染与调控、蔬菜质量安全与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
近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2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26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0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项。现主持各类科研项目30项,其中国家部门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9项,科研总经费达200多万元。
6、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该学科开展了太行山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调查以及重要观赏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该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6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博士学位7人,硕士生导师7人。
本学科现有3个研究方向:
观赏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育种方向:主要利用转基因技术、体细胞变异技术开展观赏植物(香石竹、牡丹、月季)的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在搜集一些重要花卉资源(堇菜属植物)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了主要观赏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和杂种优势利用育种研究。
观赏植物种质资源与创新方向:以河南省特色观赏植物牡丹为研究对象,首次构建了中原牡丹品种核心种质;展开了矮牡丹、太行花等太行山特有资源研究,建立了3个长久稳定的资源保存基地;开展了彩叶植物(紫叶李、紫叶矮樱、美人梅等)性状研究,并在嫁接与远缘杂交等方面取得突破。
观赏植物栽培生理与生态方向:主要研究木兰科植物、彩叶植物等光合、抗寒、耐盐生理与生态习性研究,为进一步利用彩叶植物与木兰科植物而奠定了理论基础。
五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项,其它课题14项,科研经费12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43篇,SCI、EI、ISTP收录6篇。出版学术著作7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等各类成果奖13项。
7、临床兽医学
该学科设有动物营养代谢与中毒性疾病、动物疫病快速诊断、动物繁殖性疾病与胚胎工程等3个研究方向。在猪瘟病毒重组标记疫苗株的构建及鉴别体系的研究、动物疫病防治的生物制品研发、氟化物对软组织损伤研究、奶牛的快速高效繁育体系和转基因动物研究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
本学科现有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学位者7人,硕士生导师9人。依托本学科成立了河南省高校动物病毒病防控与药残分析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高校动物疫病和残留物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高校动物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
五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6项,经费1100余万元;发表论文246篇,SCI、EI、ISTP收录31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
该学科与国民经济发展、动物性食品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密切相关。临床兽医学硕士授权学科,将打造临床兽医高级人才培育基地及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可有效保障畜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河南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业强省转变,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