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福全,机电学院院长,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国家创新⼈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领军⼈才、中组部、中宣部重点表彰的10名国家卓越工程师、全国机械⼯业科技创新领军⼈才、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才,河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南省高层次人才(B类)、河南省科技创新⼗⼤领军⼈物、科技部创业导师、牧野英才、黄河人才,中国兵工学会科学技术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河南省创新争先奖章获得者(全省10⼈企业仅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机械专业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专家委员、河南省高端智能起重装备急需特需骨干学科群技术带头人、河南省起重机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型科技团队技术带头⼈,河南省科普首席专家。
聂福全担任起重设备轻量化设计国家⼯程研究中⼼主任、国家智能起重装备⼯业设计中⼼主任、河南省起重物装备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智能起重装备工业设计及数字化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智能化起重装备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起重装备5G应用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起重机械公共技术研发设计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长安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预算资金等国家、省级科技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90余项,获得河南省国防科技一等奖9项,二等奖2项,授权专利132件、软件著作权172件、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6项、著有专著及教材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公开发表论文450余篇。
争分夺秒,只为不断创新
熟悉聂福全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始终在工作”的人,不但在工作的时间闲不住,业余时间也没闲着。他的业余时间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科研工作加班;二是先进技术的理论学习与研究;三是对国内外技术、市场趋势、国家产业政策的学习、引进、分析和判断。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一个特点,即见面不到三句话,他就会把话题扯到“专业”上来。
1992年,聂福全从我校机电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压实机械研究所开始从事工程机械、建筑机械技术研发工作。之后,他一步步成为工程师、主任工程师、研究所技术总监,他主持的第一个项目是从德国引进的全液压振动式压路机,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全套零部件,甚至连螺栓必须要进口,通过聂福全带领团队夜以继日的分析,不但掌握了关键的结构设计技术,更重要的的是解决了诸多制造过程的卡脖子技术难题,通过”引进、吸收再到消化,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将设备生产成本缩减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改变了国产替代的技术难题,实现国产压实机械的自主创新。
2009年3月,受卫华集团创始人韩宪保邀请,聂福全加盟卫华,先后担任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集团副总裁等职务,在短短几年中,就带领卫华团队,构建起中国起重机技术体系,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及发展,率先在国内进行起重机智能化技术研发,突破了困扰起重机器人的关键技术,解决行业卡脖子技术问题,使我国成为继德国、芬兰之后第三个掌握智能起重机设计制造的国家。加盟我校后,聂福全克服了重大疫情、团队建设、发展基础等众多困难,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构建机电学院3+X的战略规划体系,即智能化重大产品、智能制造工艺及装备、智能化关键技术及国防军工技术,短短半年时间,在校领导、科技处等职能处室的支持下,带领机电学院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各一项,全国设备管理与技术创新成果特等奖一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等在内的省部级、市厅级科技进步奖15项,同时主持顺利通过我校首个国防科技鉴定,并获得中国兵工学会科技奖、河南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河南省兵工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实现我校国防军工科技的重大突破。
大量工作时间精力的投入不一定能决定创新的成败,但肯定会有利于创新的成功,“努力终有回报”是他的座右铭,由于一心扑在研发上,聂福全几乎没有一点闲暇时间。结婚那年,他只休了3天婚假就去上班了。2003年5月25日下午,聂福全的女儿出生了,时任技术总监的他因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个重大研发项目,当晚就趁着妻女熟睡时离开产房,到办公室加班去了,直至次日凌晨才回到她们身边。2009年后,由于工作单位变化,工作地点在新乡妻子默默承担起了家庭重担,使他能够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我爱人刚开始不理解,后来慢慢习惯了,但作为一名丈夫和父亲,面对妻子和孩子,我始终觉得心中有愧。”直到现在,聂福全还保持着每天凌晨5点左右起床工作、7点30进办公室工作的习惯,因为只有争分夺秒,才能促就更快、更好的创新。
追求卓越,铸就无悔人生
聂福全坚信“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2013年1月,他开始主持轻量化桥式起重机推广应用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一干就是4年。终于,他和同事们研发出了系列新型轻量化桥式起重机,与传统中小吨位起重机相比,其自重减轻约15%至30%,高度降低20%至30%,能耗可减少15%至30%。该科研课题正在向大吨位、智能化、配套化和大规模制造技术应用方面延伸,已于2017年通过科技部验收,目前已取得发明专利60余项,彻底扭转了人们对传统起重装备“傻、大、笨、粗”的印象,由于其具有结构轻、能耗低等特点,更可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2015年至今,聂福全还主持了航空航天系列智能起重机研发应用,激光+超声波识别及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全自动垃圾吊等50多项技术研发。实现了航空航天系列起重机使用过程中稳定可靠的精准定位防摇摆以及高度智能化,填补了多项国际、国内的空白。在行业率先将产品集群应用场景与互联网、大数据系统有效集成,形成了工业起重机互联网系统的构建方案和产品应用核心技术,研发海港、陆港集装箱作业智慧管理和成套装备,实现了港口作业智慧化;主持国防军工产品的研发,广泛应用于军工、核电、武器搬运等领域,并应用于酒泉、西昌、太原、文昌四大卫星发射基地,助力神州、嫦娥、墨子等重大航天工程,获得航天重大贡献奖;围绕国家核电布局战略,主持核工业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开发适用于我国“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的系列专用起重机,研发“核环境耐腐蚀抗辐射专用起重机研发”、“核废物处理数控起重机”、“核电汽轮机厂房起重机”等核工业用起重设备研发,攻克了远程控制、安全性、可靠性、运行精度、抗辐射等核工业起重机的关键技术难题,对我国核电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核废料综合处理技术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为中国起重装备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围绕新型传动技术,率先将永磁电机直驱技术应用于起重装备上,颠覆了传统起重机的设计理念,采用纯电动驱动、无齿轮结构设计,实现与电机与卷筒的一体化设计,具有重量轻、体积小、能耗低、免维护的特性,无论从下料、焊接、加工、装配、检测等所有的技术与国外达到同步,使起重机变得重量更轻、体积更小、寿命更长、能耗更低,被誉为起重机行业的特斯拉。
经过不懈努力,由聂福全及其团队研发的产品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其中填补国内空白6项,国际领先9项,获批重大装备首台套9项。如今聂福全及其团队研发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奥运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兵工核电等众多重大工程,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及中国起重装备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21年被中组部、中宣部作为重点宣传的10名国家卓越工程师,以“聂福全让国产起重装备举起中国新高度“等为题在央视、央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等中央媒体和国内各大媒体进行了报道。
抢抓机遇,强化学科建设
团队建设跟不上、缺乏高层次研发人员、缺乏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深入研究和掌握等“短板”依然存在。为此,他积极推动学科建设产学研合作,2022年底,在校领导和研究生处支持下,以机电学院为核心,联合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等申报的高端智能起重装备河南省急需特需重点骨干学科群以河南省前三名成绩获批,该学科群通过“产学研用融协”的有效融合,重点解决高校培养人才模式及能力与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现有起重装备相关技术与智慧港口和智慧物流的智能化需求不匹配、学科交叉融合程度与智能化起重装备创新需求不匹配、产学研融合深度与地方产业优势不匹配四大问题,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装备产业集群发展,打通我校工科学科建设、人才培育、科技创新三个关键环节,重点攻克“两系统”、“一平台”和“两技术”等起重物流装备智能化关键技术,实现物流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立体化、无人化、成套化。2023年1月,机电学院牵头申报的河南省智能起重装备工业设计及数字化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智能起重装备产学研示范平台获批,从而为我校高端智能起重装备学科群规划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时俱进、紧追时代科技步伐
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控制、数字控制与仿真等技术不断发展,聂福全也紧跟时代步伐,带领学院研究团队下一步将围绕智能起重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进行研发,打造未来空间一体化智能物流。希望通过不断创新,打破国外起重机技术壁垒,让中国创造走向世界。因为只有将这些更先进的技术充分与重大工程相结合的时候,才能打造出更智能、更高效、更绿色的智能装备,才能与国外,特别是与德国、美国等先进制造业国家的技术缩小差距,才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从国家“863计划”的“工程机械大型钢结构件焊接机器人生产示范线”、“变频驱动大型抓斗式挖泥船”,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轻量化桥式起重机推广应用技术研究”、“桥式起重机轻量化共性技术研究”,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核工业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超大吨位陆上及海工专用起重装备关键技术研发”等,一个又一个的科研难题需要去克服,一个又一个成熟的项目需要进行工程应用及产业化。
“科研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富有生命、事业只有赋予情怀才能盛开创新之花”,已经51岁的他,在与时俱进的创新路上,依然在努力的奋勇前行,正如他写的诗一样,“人生旅途多逆风、以勤补拙方始成、耄耋立志仍不晚、且看渭水垂钓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