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我来到学校,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与其他几个老同志共同创建了园艺专业,开始正常的教学工作,1977年送走了第一届毕业生,一直到2000年退休,离开工作岗位;从事了24年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
数十年来,我一直把“国家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作为自己事业的骄傲和职业的自信,把“热心教学、精心教学、用心教学和创新教学”,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
教学工作中的“两笔财富”
我是一个工薪阶层的教师,在这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没有什么积蓄,但在我看来,我有不可小视的“两笔财富”。
一是我有一大批学生,他们就是我宝贵的“财富”。我在任教期间,跟学生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感情,我把他们看成我自己的子女,他们也把我看成是他们父辈。日常对他们严格要求,在我的科研工作中也尽量安排他们参与活动;他们跟我也基本是无话不谈,有的学生谈恋爱中出了矛盾,就找我帮助解决;我家里有什么活他们也去帮着干,家里好吃的也给他们吃。有一些学生毕业后几十年也经常联系问候,方便时也来家看望。
我另外一笔财富是我四十余年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积累的一批资料,在我看来是很珍贵的。
这些资料中,有一部分是自制的幻灯片子,共有3394张。根据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基点培训的需要,自己动手,因陋就简,算不上精制,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还很有适用性,为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自己还拍了一部分照片,开始都是黑白的,后来才有彩色照片,共3500多张。配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用,均起到较好作用。另外还有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培训用的各类讲稿270多份,其中我认为最珍贵的一份是我从事教学工作时,第一堂课的教学的手写讲稿(1976年12月),仍保存完好如初。还有出版的著作,发表的论文原件;科研活动的野外考查和专业会议记录本;各类获奖证书和其它证件证书等资料共1000余份。
这些资料如果卖废品,卖不到30块钱,但只要我还在,谁给30万元我也不卖,因为这是我四十余年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是我的无价财富。
退休不退色 离岗不离业
本人2000年12月退休,离开正式工作岗位,2009年12月任我院关工委成员。
退休后我就给自己“约法三章”:我是有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应“退休不退色”;我是24年在教学岗位的老教师,应“离岗不离业”;我已年近八旬,应养生保健康,要做到“个人不受罪、子女不受累、国家少花医药费”
2003年,我校在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形势下,经省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成立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定名为新科学院,为保证办学工作的健康发展,校党委决定选聘已退休三年的本人任副院长,继续为培养学生而工作。
在白手起家的情况下,依靠学校的教学资源,当年就开始招生。首要的工作是组织教学资源,制定教学计划,使教学工作正常运转起来;其次是建立必要的学生管理制度,使学生不但能正常学习,还要能有一个正常生活秩序;再次就是协助院长,选调聘用办学必要的工作人员,组建必要的机构。经过半年左右的多方努力,使新科学院的工作基本能正常运转起来。在新科学院工作的五年多时间,每年新生入学后,都要为其作一次,如何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专题报告。
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下,通过全院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新科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通过了省教育厅的验收,走向了正常运转。
帮助和指导学生成长
本人退休后仍在校内生活,经常与学生接触,视学生如自己的子孙,学生们见面后都亲切地称“韩爷爷”。
对有的学生准备参加研究生考试,便积极给予支持和帮助。学生假期在校内参加辅导班,复习备考,没有适宜的住处,他便将自家的地下室腾出来,几年来先后为十多个学生无偿提供学习住处。他也经常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学生考研复习指引思路和为选取学校和导师提供指导意见,也利用自己的业务往来关系为学生牵线联络,对先后十几名考入西北农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的学生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的学生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在校学习、生活产生困难,甚至有影响学业继续的可能。前几年,国家对贫困学生入学和日常学习的帮扶绿色通道尚不健全的时候,本人曾先后为多名学生垫付学费万余元,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我的人生列车已驶入了满目清山夕照明的黄昏路段,晚霞实在好,可惜到黄昏,目前还有一点夕阳红,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前人为我们方向已经指明,道路已经开通。
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道路是光明的,但不一定是笔直的;
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道路是宽广的,但不一定是平坦的;
只有那些不避艰险,劈荆斩棘,勇于沿着崎岖小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只有那些不怕困难,勇于风浪搏斗,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的人,才有希望到达胜利的彼岸。
(根据韩德全老师自述材料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