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大山深处捕“虫”为乐的女教师

——记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教师吴利民

2019年06月25日 18:01  (点击次数:

炎炎夏日,当大家对蚊子、臭虫、蟑螂等虫类生物避之唯恐不及之时,来自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女教师吴利民却带着学生“哪里有虫往哪去”,拿起捕虫网,深入到草木茂盛的太行山采集昆虫、制作标本,而且一坚持就是16年。

“老师,我捕捉到一个虫子挺漂亮的,就不知道是什么虫子。”在半山腰集合时,一个女生兴奋地拿着自己捕捉到的虫子咨询吴老师。“这是一种半翅目昆虫,学名是紫蓝曼蝽,它身上有苹果绿色的光泽……”吴老师耐心地给同学们现场讲解着。

吴利民是资源与环境学院的一名副教授,2001年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昆虫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课程有专业基础课《普通昆虫学》《昆虫学》《昆虫信息学》等和公选课《昆虫世界》,教学效果优秀。吴老师深知,研究植物昆虫,仅仅局限在课本图案或者课件PPT上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了解昆虫世界的秘密、领略昆虫的传奇生活,每年夏天,植被茂盛、昆虫繁多之际,吴老师都会带领学生走进深山,教导学生亲近昆虫、走进奇妙的昆虫世界,观察昆虫缤纷多彩的一生。

白天,吴利民要穿着厚厚的长袖长裤,带领学生冒着酷暑,汗流浃背地步行数十公里前往太行山区捕捉昆虫;夜幕降临,她们克服环境复杂、仪器不佳等艰苦条件,灯诱捕虫直到深夜。十六年来,她带领学生每年采集昆虫标本1万多头,发现昆虫新种数十种,为日常教学、实验提供了大量昆虫标本。“每年我们都会来太行山采集昆虫标本,丰富了我们的昆虫标本资源。学生在自然中认识了昆虫,学会了害虫的防治。”吴利民表示。 

通过长期积累,她对南太行山区的昆虫资源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也见证了太行山的美丽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野外标本采集、整理和鉴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极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实习期间,师生们同吃同住,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攻坚克难,给广大学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

在抓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同时,吴利民对自己的科研也没有丝毫懈怠。她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和著作7部,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10项,授权专利5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新乡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发布地方标准3项。

6月12日,吴利民再次带领学生到辉县山区进行昆虫实习,《央视新闻移动网》记者以“奔波太行十六载太行印象愈发美”为题,报道了实习的实况,详情请点击:

https://www.newscctv.net/219news/video.html?videoId=32B38F8B-40C8-31BE-A543-14CFD0D4D2D4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