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林,男,生命科技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玉米遗传育种。获校“十佳”科技工作者,新乡市科普先进工作者,新乡市先进工作者,河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河南省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开发二等奖1项;参与编著《生物统计学》、《微机原理及实用农业应用程序》等教材、著作6部。选育出百玉1号、百玉2号、百玉9337、百玉5875等玉米新品种。2019年荣获“河南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严谨治学 匠心育人
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陈士林扎根教学一线,主讲《作物育种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学》《种子生物学基础》《种子检验学》《玉米育种专题》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虽已从教30多年,但是陈士林常常告诫自己:“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课一定要常讲常新”。每次上课前,他都要认真备课,重新组织教案,力求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技术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欲望。同时,陈士林还经常创新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作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
教书育人,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离不开感情和爱心的投入。从教以来,陈老师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经常在课下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心声,征求学生对自己教学方面的建议或要求。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他耐心解答、正确教育和引导,鼓励学生珍惜求学时光、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些都为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针对近年来,农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牢固,学农的学生不爱农,就业时放弃对口专业,产生较大的资源浪费现象,陈老师经常会利用课余时间及毕业实习时间向学生阐明我国的国情以及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农爱农,巩固专业思想,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潜心科研 匠心前行
教而不研则浅。陈士林在认真完成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同时,惜时如金,克服多种困难,积极学习专业知识,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努力保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从教30多年来,在承担大量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从未放松科学研究。
“只要在科研上能有所创造,能为粮食核心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再苦再累也心甘。”陈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玉米育种工作最紧张的时候,他每天天不亮就出发,换几趟车才能到位于辉县的试验田,晚上七八点钟以后才能回到家里,以致当时上小学的女儿在日记里写道:“我爸爸每天天不亮就出去,晚上才回来,当个农民可真辛苦啊!”。
玉米生长在6-9月份炎热的季节,玉米授粉高峰期,试验田里潮湿高温,陈士林工作起来常常忘了时间,多次因为在密不透风的玉米田里工作时间太长,出现中暑现象。医生要他休息,他说不行,我现在连生病的时间都没有,玉米授粉时间不等人。输液一完,他拔下针头直接又回了试验田。
为了加快育种进度,陈士林像候鸟一样往南飞,在海南建立了玉米育种试验基地,加入了“南繁”育种大军。十几年来,他新乡、海南两地跑,没有寒暑假,没有五一、国庆小长假,有的只是玉米田里他高大魁梧的身影。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2014年以来,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叁等奖1项(第1名);主持选育出适于黄淮海区域种植的玉米新品种百玉5875(国审玉20180105)和适于河南省种植的玉米新品种百玉9337(豫审玉20180046);主持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主要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挖掘与玉米新品种选育”子课题1项,参加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面向中亚五国的棉花玉米现代种业技术示范与产业化”1项(负责玉米部分的研究工作),主持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原经济区农业循环技术集成与示范”(2012BAD14B08)子项目1项,主持与河南省泰隆种业的“玉米合作育种”项目1项;发表“玉米籽粒淀粉含量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等研究论文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