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由校图书馆主办的第九期双湖知苑在图书馆一楼读者培训室举行。活动以“秋•月——中秋随谈”为主题,特邀文法学院崔军红、刘锋老师为嘉宾,副馆长孙用明出席此次活动,来自各学院40余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参加了活动。
嘉宾畅聊
刘老师咏诗开场:中秋国庆巧相逢,菊桂飘香秋意浓。壮丽山河添锦绣,民强国泰守安宁。农历八月十五是一个特殊的节日,今年虽然由于疫情我们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但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领略中秋文化,感受历史传统气息。
月夜寄思,哲理探求。崔老师以“月亮”为题,引出有关“月”的古诗。从最早的《国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到被后世誉为“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从月下美人婀娜窈窕的身子,到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与潮水一起涌出来的壮丽,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图景就此展开。
别后所思,天涯明月。中秋团圆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文化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中,“团聚”是每个人血脉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崔老师从一代诗圣杜甫的《月夜》讲述了他在月夜思念家乡的亲人,“双照泪痕干”是他思念家人最真实的写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水调歌头》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美好的祝愿。
刘老师动情的说:诗能够反映宏观的历史生活,同时也是文艺的写照。“月”是最能引起人们的“情”,中秋之夜的圆月,被中国人寄予了“阖家团圆”的美好心愿。
中秋诗词
嫦娥飘渺,广寒无期。“由于古人的生产力水平还较低,所以他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多半以神话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尤其是对于月亮的解释。”崔老师从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做了阐述。“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不仅展露出辛弃疾的侠骨柔情,豪迈温婉,更表现出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同时还包含着古人的神话观念和对科学的思考。
不论是月下思人的情绪,亦或对于时间流逝哲学的思考,从古至今的人们,都在追寻着“月”,月亮不仅是中秋节、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它包含着中华儿女几千年来对哲学、对科学、对历史的思考与探索。
谈到文化多元化,崔老师用富有磁性的男中音为我们朗诵了苏格兰诗人克迪尔米德的《松林下的月光》,逐句解读了全诗的意思,深刻反映了“月”在外国文学当中更多呈现的是一种情感的外放,而中国传统文化中透露出来的更多是中庸内敛的感情。
中秋习俗
随后,两位老师给同学们讲述了中秋节的相关习俗。
崔老师讲到,中秋佳节与家人团聚,一起吃月饼、赏月……这都是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可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日情感,涵养我们的文化自信。
刘老师讲到,中秋节的文化内涵现已发展成表达美满、和谐、富饶和安康的美好愿望,也已成为团结、团圆、庆丰收的象征。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更多新的时代内涵。
孙用明老师讲到,除了中秋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农耕文化也是我们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二十四节气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茹振钢教授小麦新品种的研究,就是依照二十四节气进行播种、收割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让我们独有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更加清晰,需要我们更好地继承、发展和传播。
本次活动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了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充分发挥了图书馆在学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嘉宾互动
问题1:我们为什么要在中秋节吃月饼?
关于中秋吃月饼历史没有准确记载,有几种传说。
一是据说古代月饼主要作为中秋佳节祭拜月神的贡品,后来慢慢流传至今,便有了中秋佳节吃月饼的风俗习惯。
二是相传是从元末开始流传下来的。在元朝时期,因为中原人民受到了蒙古人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反抗,在朱元璋的领带下反抗蒙古势力。因为古时候传送消息十分不方便,有害怕被人搜查。因此,在刘伯温的建议下,使用饼子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在饼子里面,通过饼子的传送将信息传递给义军。后来为了纪念八月十五夜起义推翻元朝的功绩,因此中秋佳节吃月饼的习俗开始流传下来。
无论月饼源于何时,都将月饼视为团圆相聚的圣物,用月饼来寄托对亲人或者故乡的思念。期盼美好生活是天下人的美好心愿。
问题2:为什么有人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众所周知,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运转为规律而制定的,所以它与月相对应的很准确。但农历是综合阴历、阳历优点混合而成的,这就难免会有误差。
这句俗语用的是古语中常用的“互文见义”修辞手法,大致可译为“十五、十六的月亮都可能是最圆的”,类似的手法有“秦时明月汉时关”(意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山关);“烟笼寒水月笼沙”(意为烟雾与月光笼罩着寒水和沙地)。需要说明的是,十六的月亮圆的概率并不比十五的月亮圆的概率要大,之所以让人有这种错觉是因为人们往往很注意非常规的“十六圆”,而对更多的“十五圆”视而不见。
问题3:崔老师、刘老师借此中秋佳节,咱们品尝着月饼的同时,来个关于“月”的飞花令可好?
当然可以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杨柳岸,晓风残月。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嘉宾简介
崔军红,男,文法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讲授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对外汉语教学论、西方汉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课程。2012.09-2014.09在马其顿圣吉里尔-麦托迪大学语言学院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化。主持或参与省部级项目多项,马其顿国家项目1项;出版《实用古典文献学》等著作3部,《马其顿短篇小说选》(合译)等译著8部;发表《连珠文体探源》等论文20余篇。
刘锋,男,2014年7月毕业于郑州大学,获古典文献学博士学位。现为文法学院讲师,校聘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文选学”与唐前文学、文献学,为“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员。在《中国典籍与文化》《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为《文选资料汇编》(10卷本,2011—2020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获2017年国家古籍整理专项出版项目经费资助)主要参与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文选李善注校理”第一参与人,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文选》李善注留存旧注研究”。曾获2013年“国家研究生奖学金”、郑州大学“百名优秀研究生科研奖”(2012)等奖项。2018年3月曾到美国华盛顿大学、密歇根大学等高校短期访问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