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科技处 >> 正文

关于申报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的公示

2012年12月21日 16:24  (点击次数:

按照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工作办公室的要求,国家奖推荐项目主要完成人和完成单位须进行项目公示,我校“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选育及应用”项目经逐级推荐、层层审核,确定作为河南省申报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推荐项目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推荐结果持有异议的,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向科技处提出。匿名电话、匿名信函恕不受理。公示期为2012年12月21日至2013年1月2日。公示内容如下:

一、项目名称:

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矮抗58选育及应用

二、主要完成人及所在单位:

茹振钢()

赵 虹(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

李友勇()

胡铁柱()

邱 军(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牛立元()

欧行奇()

许学宏(江苏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刘明久()

李 淦()

姚小凤(安徽省农作物新品种引育中心)

李笑慧(河南金蕾种苗有限公司)

常 萍(农业部小麦玉米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冯素伟()

陈刚立(河南金蕾种苗有限公司)

三、项目简介:

黄淮麦区是我国最大的小麦产区,随着小麦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大面积倒伏、综合抗性差、品质稳定性差已成为制约该区小麦高产稳产的突出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以高产、多抗、广适、优质为目标,提出了小麦矮秆高产优质品种创新策略,在对种质资源的矮秆、高产、抗逆、抗病特性及其遗传规律等研究的基础上,组配温麦6号/郑州8960//周麦11,构建分离大群体,选择培育目标株系。首次设计建造了小麦数字化实验风洞,研制出便携式作物抗倒强度电子测定仪,建立了抗倒伏风速评价方法,实现了抗倒伏强度的快速、定量和客观评价;率先利用“根系观察走廊+根系观察墙+根系观察箱”对根系性状直观动态综合评价,实现了地上植株性状与地下根系性状的同步选择;首次研究了小麦根系组织液对土壤酸碱性缓冲能力,建立了小麦根系酸碱适应性评价与选择方法。集成表型选择和逆境选择等方法,对分离大群体增压选择,有效聚合矮秆、高产、抗逆、抗病、优质等性状,解决了高产品种大群体易倒伏、矮秆类型易早衰等技术难题,培育出矮秆高产多抗广适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矮抗58(审定名百农AK58),实现了小麦矮秆高产育种的重大突破。

品种主要特性:①高产稳产不倒伏 两年国家区试比对照分别增产5.36%和7.66%,生产试验增产10.1%,居第一位。连续四年50亩攻关田亩产超过715 kg;最高亩产788.2公斤;3万亩连片亩产611.6公斤,创全国高产纪录;52点次万亩示范平均亩产605.8kg,生产中实现了亩产600公斤以上的大面积均衡增产。茎秆坚韧,群体抗倒伏风速达18.09~23.82米/秒(阵风8~9级),生产应用至今未发生倒伏。②矮秆多穗不早衰 株高70 cm左右,小叶多穗,亩穗数46.9-58.5万;水平根系、垂直根系发达,后期叶功能好,成熟期耐湿害和高温危害,抗干热风,籽粒灌浆充分。③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抗寒、耐旱性好,越冬期耐-16℃低温;高抗条锈、秆锈和白粉病,中抗纹枯病;对土壤酸碱适应性强。适合黄淮南部多省区种植。④中筋优质,品质稳定具有1、7+8、5+10高分子麦谷蛋白优质亚基组合,硬质白粒,容重高,品质稳定性好,属优质中筋品种,符合国家商品小麦一级标准。2011年农业部小麦质量现场鉴评88.0分,为面条小麦第一名。

2005年矮抗58通过国家审定,获植物新品种权。“便携式作物抗倒伏强度电子测定仪”获实用新型专利。

研究矮抗58生物学特性,配套窄行距种植、拔节期早施肥早浇水等关键栽培技术,建立“首席负责、分区授权、就近供种”推广模式,实现了品种快速推广应用和大面积均衡增产,为黄淮麦区小麦连年高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截至2012年11月累计种植1.86亿亩,收获1.43亿亩,增产小麦66.9亿公斤,直接增产效益120.4亿元。2009年至今连续被农业部推荐为黄淮南部主导品种,一直是该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2012年收获面积达4124万亩。且矮抗58已被80多个育种单位用作亲本,育成审定品种3个,区试品系89个。

联系人:科技处 孙俊良

联系电话; 3040646,13503738786

                                                

                                                  2012年12月21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