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 正文

为了大地的丰收

记教授、小麦专家茹振钢

2018年04月16日 17:21  (点击次数:

茹振钢,男,1958年12月出生,小麦中心主任、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原学者,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的亲切接见。

一、爱岗敬业、高风亮节

作为享誉全国百农系列小麦的“总工程师”,30年来,茹振钢同志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但他却从未考虑过个人的得失。他是农民心中的“粮财神”,不但为农民增收打好了算盘,也为每一分钱的使用做好了规划。每年数十次下乡指导生产,开展技术培训,从不图名利,从不计报酬。他曾将别人赠送的价格不菲的两辆轿车捐赠给学校。他曾无偿地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奉献给科研团队和实验室建设,他曾义务筹集100多万元作为青年教师创新基金,他曾拿出自己的130万科研奖励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他曾拿出几十万元的个人收入用来资助贫困学生……

30余年的坚守源于他矢志不渝、孜孜以求的梦想——“让土地生金,让老百姓吃饱饭”。育种的过程是枯燥的,需要长期地忍耐和等待。他以“立足河南,服务国家”为目标,走遍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主要小麦产区,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不同地区小麦的生态环境、生物特点及生产水平。他战寒冬斗酷暑,奔行阡陌躬耕田亩,几十亩的实验小麦,一株株地手工脱粒,风里雨里,一干就是个把月。为了育出让老百姓满意的种子,他曾每天都干在试验田、吃在试验田、睡在试验田。为了不耽误行程,常常在车上吃饭。“一个装有工具和资料的挎包、一个军用水壶、一包变蛋”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三件宝贝。“抬头满脸尘土,低头两脚泥巴”是人们给他最贴切的描述,也是他求真务实的真实写照。一年又一年,长年奔走在田野中的茹振钢变得又黑又瘦。无论是小麦刚入土的秋冬季节,还是热浪滚滚的麦收之际,他总是蹲在田野里,一呆就是半天。看着他如醉如痴的憨态,农民们赞叹:“绣花也不过如此!这样的专家真少见!”

茹振钢凭借着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和韧劲,在经历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实验、一次次选择之后,终于培育出了让老百姓满意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亩产量达到1300斤,揭开了小麦育种的新篇章。

茹振钢常说:“好的品种培育出来了,要为老百姓造福,还必须送给老百姓听得懂、用得上、有效果的技术,这也是我们科技工作者必须做到的。”新乡市朗公庙毛庄村村民至今仍记着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茹教授到这里指导小麦生产的情景。那时候,学校还在辉县,茹教授就骑着自行车先到40里地远的新乡,中午歇歇脚、喝点水,再一路大汗一路骑到50里地远的毛庄村。一到村里,他就会顾不上骑车的疲劳,抓紧每分每秒给乡亲们上课,抽空还要到田里去看一看。这一坚持就是20余年。如今,茹振钢的足迹已遍布黄淮大地,总是在农民朋友最需要的时候,为他们送上能用、好用的科技。

据统计,截止2016年,他培育的“矮抗58”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近3亿亩,增产小麦122.1亿公斤,增产效益达300亿元,被誉为“黄淮第一麦”,大大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粗略估算,中国人吃的每4个馒头中,有一个来自河南;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小麦品种“矮抗58”。矮抗58成果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二、锲而不舍、科学攻关

30多年来,他用坚守书写着小麦育种史上的传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一个品种的培育都不是一拍脑袋就可以成功的,它需要一个难题接一个难题去解决,一个技术接一个技术去攻关”,茹振钢说。迎难而上、不断创新是他锲而不舍、科技攻关的宣言书。他始终以科研报国、产业富民、粮食安全为己任,勇于站在农业生物科技的前沿进行尖端性探索研究,担负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历史重任,为国家的仓廪充盈不懈努力,昂首前进!

他先后培育并推广了矮抗58、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百农418等一系列高产小麦新品种。他率领科技创新团队不惧困难,开拓创新,系统研究小麦生态育种、网络代谢、形态构型、品质形成规律等方面,在小麦茎秆抗倒性、根系耐旱耐湿性、强势小花结实品质形成规律等方面获得创新性研究结果,建立小麦抗倒伏强度数字化实验风洞和国内首座小麦地下根系走廊,创新根系性状直观动态鉴定与选择方法,解决了小麦育种中根系性状与地上植株性状难以同步直观选择的技术难题。

他和他的团队成功创育出具有“不育彻底、转换彻底、恢复彻底”稳定育性特征的低温敏感型不育性转换系BNS,成为我国杂交小麦研究利用的热点,并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BNS型杂交小麦可较最好的常规高产品种增产200-300斤,在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实现了杂交小麦研发的新突破,为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占领国际种业竞争的制高点提供了科技支撑,促进了农业经济向新水平、新层次、新领域发展。

三、春风化雨、甘为人梯

从教30多年,茹振钢始终秉承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理念,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耕耘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先后承担了作物育种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导论、农学专业导论等课程的教学。每一次上课都精心准备,每一年都有新的内容。教室里、课堂上回荡着他抑扬顿挫的讲课声,学生谈心会上有他的谆谆教诲,贫困学生的接对帮扶他一直都冲锋在前,他用实际行动演绎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

茹振钢热爱教育事业,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教学热情,对自己的讲授总是精益求精。他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工作技能的提高,无论是老课还是新课,他都认真准备,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同时非常注重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学生们给茹振钢讲课总结出三个特点,一是有学者风范,二是平易近人,三是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他的课生动幽默,信息量大,为了能够听他的课,学生都争着抢占好座位。尤其是他的报告和讲座,总是场场爆满。

“一枝独秀不是春,姹紫嫣红春满园。”成立河南省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来,他共培养了20多名研究生和300多名本科生。茹振钢教授以广阔的视野、先进的理念、灵活的方法,指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难和疑惑,带给学生学习的动力、鲜活的知识和成才的本领,使学生自信、自立、成功成才。

作为学校小麦育种的领军人物,他注重科研团队的建设。田间地头、实验室里时常有他指导科技团队的身影,新进教师见面会上时常有他的悉心指导。如今,他建设的科技创新团队已经拥有了38名农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材料工程学等专业的中高级职称创新人才。团队密切配合、刻苦攻关,为学校打造了一支带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科研主力军,为地方培养了一支永不撤退的农业科技服务团队。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和人民教师,茹振钢教授的心里只有小麦和学生。他以身作则,勤做实事,甘做苦事,勇做难事,带领小麦育种科研队伍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争创佳绩,让国家粮食安全更有保障;指导学生立志图强、勇往直前、学以致用,让学生能站上自己的肩膀飞得更高。茹振钢身上散发出的是一个敬业奉献模范的光和热,为全国科研工作者和教师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Baidu
map